close

2009年底將手上的canon S50換成了G11,畫質表現雖已經提升許多,但似乎仍未達期望

直到2010.3月從碰碰手中借來了Sony A350試用,才頓時發現,原來單眼與類單眼的差異竟然還是那樣大(後來才又發現,根本是自己技術差搞不清楚狀況)

所以2010.4月550D一出,當下就決定買了......上一代的500D.....(因為便宜嘛~~~~)一直用到現在...

單眼果然是座坑,相機不貴...反而是鏡頭,相機包,防潮箱,閃光燈,腳架,快門線,偏光鏡,減光鏡等林林總總的周邊加一加也是十幾萬...

不過短短一年半,缺乏美術細胞的我,能夠說有甚麼心得或成績...實在是不太可能的一件事

只是現在的我看以前的我,已經發現許多不足之處

所以將現在的心得記錄起來,等三年五年之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心境又有甚麼進步...

如果沒有進步..換機的慾望還是壓在心底吧....(5D3阿~~~~~~~~~~~~)

 

需要用甚麼相機,跟想拍甚麼內容息息相關

大部分人拍照的主題(號稱參加比賽要得獎的主題)

人像得要歷經風霜的老人、古蹟內清涼的美女、天真活潑的小孩

風景拍日出日落出大景的晨昏

還有拍寵物,美食,飛羽(鳥類),微距,民俗,建築古蹟,又有街拍、商攝

如果純記錄用,方便的隨身機就夠了;比賽用,最低程度是單眼;賣錢用,最低程度要全片幅入門;有些大師講求細節的可能得要出動120, 135傳統相機..

先了解自己想要拍的..再來選擇需要用到甚麼樣的相機

 

泰國民俗-鬼節

吳哥古蹟

DSC_8363.JPG  

追焦(感謝趙同學提供) 

開箱照--還沒到商攝的程度... 

 

而拍照又有分紀實與抽象,也就是真實記錄或是意識形態的創作

攝影究竟該是紀美或是紀實,這議題爭論不休,人本來就追求美,記美本就是人性(記美=記錄真實的美,紀美相較於紀實,意思比較偏向唯美主義),只是這個美是原景或是經過美化?(是素顏還是化妝?@@)

景物前有株小草該不該拔掉它?或是特地安排一位穿著傳統服飾的小孩在風景前?

(右邊的小樹擋住了整個畫面,比重占太大,我該為了畫面去將他砍掉?)

PUCHIFA33.JPG  

(小女孩是當地居民,但是是為了付費的遊客才穿著傳統服飾上山,這算設計過的畫面嗎?)

 

而後製也引起同樣的爭議,PS高手似乎無所不能,但也考驗著自己的創作概念,究竟是要完成怎樣的作品

IMG_1147_8_9_tonemapped.JPG  

(使用Photomatix的HDR作品,小弟後製技巧差,沒有像樣的作品可以提供, 泰國surin島)

 

又有拍照是減法的說法(極簡),畫面要求越簡單越好,張張特寫到看不出拍甚麼是減法嗎?

畫作可以照作者喜愛設計畫中出現甚麼(但有次拍照時遇到一位油畫老師同樣拿相機做紀錄,他說顏色構圖其實也都是要根據實物來作畫,想像也都想像不出來,更不能無中生有)

攝影師則是受限於場地(在藝術內算是最紀實了),只能安排盡量讓畫面出現的每個物體彼此間都有關連,也讓觀看的人一眼就知攝影師所想表達的意涵

小弟認為拍照還是先從記實開始,有辦法"所見即所得"之後,再開始追求記美,當兩者都熟悉了之後,既是紀實又可拍的很唯美的戰地記者就是你理想的職業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1/03/12/world/asia/20110312_japan.html#151

(NY Times 日本 地震之紀錄照片)

另Mobil01: 分享@台灣的討論串前幾頁(1~4)關於畫面的內容的討論非常精彩,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017026&r=3&p=1

有名的照片之所以美..不在於構圖,不在於準焦...在於是否觸動人心,反映年代....

 

而意識形態的攝影則藉由線條、色塊、抽象含意成為有"Fu"的相片

老天爺從來沒給過小弟這部分的美術天份...因此從缺...但這也是攝影的重要主題之一

 

另外人性除了求美外,還有激起慾望的攝影,諸如美女人像、晨昏山川、珍饌美食等都是勾動人心,讓人同樣忍不住想品嘗

 

(被美食誘惑的美女..泰國東方文華)

 

而拍攝人眼看不見的攝影,同樣是個讓人吸睛的技巧

諸如曝星軌,車軌,白絹般瀑布,星芒,縮時,紅外線,微距,瞬間等等皆是

 

(長曝船軌, 泰國曼谷)

 

而在拍攝時的技巧部分,最基本的就是光圈、快門、焦段三者的關係(在此不討論ISO)

拍照時,究竟先考慮快門或光圈?

個人認為,先改變焦段來構圖,變焦鏡並非只是懶的多走一步時來調整,焦段除了會影響視角外,更會改變前景、主題、背景彼此大小與互動(請參考壓縮感例子)

所以使用適當的焦段與離拍照物的距離最為優先,

當然有時候會退無可退(後有懸崖),不得不進(雜物太多,不得不前進避開)的情形,就不在此限。

接下來才是看所要表達的內容,要景深,就以光圈先決,要速度感,就快門優先。

焦段會影響安全快門,焦段也會改變景深,非恆定光圈鏡頭的光圈也會受到焦段影響,一般而言,拍風景用F8以上就可基本達成泛焦效果。

 

壓縮感(長焦):藉由長焦段可放大遠端物體,有拉近畫面內遠端的物體與前端的物體的感覺,

例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dd87d0100o478.html

 

透視感(廣角):較壓縮感難解釋,每個人有自己的意見,以畫面來說有近大遠小,可呈現出畫面中物體與物體間的距離,而且近物可以拉出超乎實際的

廣角的運用(或稱張力): http://www.kenrockwell.com/tech/how-to-use-ultra-wide-lenses.htm

 

構圖:除類似三分法之畫面構圖外,深層構圖包括色塊,物與物的對比與衝突,

mobile 01 的討論串分享構圖感的照片--兼談構圖(有許多分享很精彩..但不是全部,要懂得分辨)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7&t=1187429&p=1

 

白平衡: 在不懂得白平衡時,傻瓜相機拍出來是怎樣,就是怎樣,於是乎似乎每個畫面裡的人都得了黃疸

剛知道白平衡是甚麼了之後,張張照片追求白平衡正確,每張都要調整到最精細,還自誇這才是真實的顏色

但隨著照片慢慢累積,終於搞懂了白平衡跟EV有甚麼不一樣之後,突然發現怎麼調整過後,在燭光餐廳拍出來的跟大太陽下拍的沒兩樣

一點浪漫的氣氛都沒有,這才了解,沒有所謂的正確的白平衡,而是甚麼樣的環境,就該調整為怎樣的色調

 

這一兩年共用了S50, G11, W60(Pentex防水機), A350, 500D..別人的還有 WX5,

其實光以現在相機的技術而言,光線充足,順光環境,景色美....隨身機就可拍出很棒的照片了

很多時候,所謂的夜拍隨身機(HDR+高iso技術),縮圖下來,還真的不錯

越高階的相機只是提供在越極端的環境下,讓攝影人對需求的畫面做更深入的調整

反之,就算用高階相機,如果不懂得設定..效果可能還不如隨身機

現在的我,在泰國討生活,想記錄下在泰國四處跑的旅遊紀錄..所以就著重風景紀錄..

也不要每張都要追求美,有時也須要有紀錄照,以免以後記憶力衰退,搞到連在哪拍的都忘了

所以沒甚麼特殊的拍照需求,相片沒創意賣不了錢,APSC對我就而言綽綽有餘(再喊一次...5D3阿~~~~~~~)

就用這個理由來讓自己少花點錢好了 ><

 

旅遊紀錄在Picasa: https://picasaweb.google.com/bigborsen

精選相片在Flicker: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rsen/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攝影心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嘯蒼森二郎 的頭像
    嘯蒼森二郎

    環遊世界八十年

    嘯蒼森二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