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試著回想一下,

從動念頭想拍一張照片到最後按下快門之間,你想了與做了哪些事?

1.想:這裡不錯,可以拍照/打個卡

2.說:站這裡,幫你拍一張

3.舉:拿起相機/手機

4.看:看著螢幕,人有在畫面中間

5.喊:3,2,1,cheese

6.按:按下快門/點螢幕

拍照就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是嗎?

從2010年開始用單眼以來,算算已超過四年半,

離上次"一年半來的攝影反省"http://bigborsen.pixnet.net/blog/post/34947785,又隔了三年時間,

俗話說五年磨一劍,在這時間點再次紀錄下自己的心得,等待日後再一個五年,對於攝影的想法又會如何轉變

另說在前面,到目前為止個人都是以旅遊的紀錄攝影(簡稱旅拍嗎XD)為主,所以僅能稱為個人想法,不能一體適用在各種攝影類型之中....

加上旅途之中,很難掌控晨昏的黃金時間或是每個景點的最美的光線角度,個人也沒太多技術底子,因此這部分均省略不談

(APSC 50mm,很平常的一個風景照?)

大部分初接觸攝影的人,看到一個場景,都會先問光圈快門該如何設定,

而看到被拍物比較太小了,會一直靠近靠近靠近到鏡頭快擠到被拍物臉上了為止

除非靠近了會被罰款,才會開始想到相機還有個zoom in, zoom out(感覺這是相機裡最常被遺忘的功能)調整焦段

尤其到歐洲,拍攝教堂,建築物,或是你就站在觀景台,懸崖邊,退無可退,才會拉近或拉遠去調整

(APSC 300mm,發現企鵝了嗎?)

而我看到一個景,我第一個會去思考的是我要使用甚麼焦段,不只是物品遠近的概念,焦段還可以讓我調整畫面中物體的適合位置與比例。

(APSC 24mm,廣角視野角度寬廣,但遠景近物與拍攝者的距離會比眼見放大許多)

(APSC 147mm,長焦壓縮,遠景近物彼此間的距離較實際眼見靠近)

以上兩圖請注意遠方的雪山,拍攝時,主體(帥哥(XD)與教堂)與雪山的大略距離是相同,是同樣一個湖面的距離,

但因為使用長焦,下圖的雪山的比例就大上許多,在到此一遊照中,就是個明顯的背景,但是相比廣角鏡,卻少了很多元素入鏡,

(APSC 50mm)

再舉個例子,我們一般常拍的太陽或月亮的尺寸大約如銅板大小

836764moon01  

(摘自網路 APSH 1200mm)

但攝影師用超長焦段,可拍出如此巨大的近地月亮,可見得焦段對於畫面中物體大小的影響有多巨大

(詳見http://www.photoblog.hk/wordpress/48035/%e7%9c%8b%e6%94%9d%e5%bd%b1%e5%b8%ab%e7%94%a81200mm%e9%8f%a1%e9%a0%ad%e6%8b%8d%e6%94%9d%e5%b7%a8%e5%9e%8b%e6%9c%88%e5%87%ba%ef%bc%81)

不過使用長焦段拍照有個麻煩,在人潮眾多的地方,沒人知道你是在拍照,會不斷的有人從你鏡頭前穿越,請保持耐心..... 

(APSC 10mm)

廣角段拍照也有個問題,畫面兩旁會變形,所以會發現兩側的人常會變胖跟變扁,較貴的鏡頭可以稍微減緩變形問題,

不過世事無絕對,藉由變形效果讓雙腳看起來更修長,也是常用的技巧

(APSC f/7.1, 300mm,運用長焦段減短景深,讓前景稍微模糊,凸顯主體)

(APSC f/1.8, 50mm, 1/8s, 大光圈讓背景城市燈火呈失焦模糊圓,好吧,其實這張對焦點稍微前移了點,手持又稍有晃動,美女又閉上了眼睛,不過我很少使用大光圈,選擇較少,這張中選的原因就是有美女)

第二個考慮的才是景深,淺景深是讓大多數人踏入單眼的主要誘因,只要買顆大光圈鏡頭,又很容易達成,但易學難精,控制景深真的是博大精深的課題

控制景深的目的,是想藉由主體與背景間的清晰與模糊,營造一個空間層次感(立體感我個人覺得光線影響更大),這部分可使用焦段或光圈的調整來達成

而焦段有時有著控制畫面的需求加上使用光圈調整景深也較為簡單,所以我大部分情況習慣使用光圈先決的模式拍照,以方便我控制景深

也可能場景很雜亂,有灑水器破壞畫面

(APSC f/4.5, 105mm)

故意取朵突出的花,用大光圈+長焦把前後景柔化掉,讓人不會覺得後方藍色物體是灑水管

當然這是在完全躲不掉的情形下才這樣做,避的開的話就不用這麼麻煩了

(f/9, APSC 14mm)

 Group9  

(f/8, APSC 24mm)

相反的,拍攝風景時,想追求的是前後景色都很清晰,

尤其是到處一遊紀念照,總不能是人清楚,但背景卻糊到看不清楚到底去了哪裡,

如果張張都是淺景深照,在相館應該更省錢,還馬上可以洗快照出來看的到...

傻瓜相機由於相機特色,比較容易拍出深景深的畫面,也不用擔心合照時,前排或後排的人是模糊的問題

(1/200s, f/13)

最後考慮的才是快門,剛說到我的拍攝習慣以光圈先決為主,只要快門在安全快門之上就好

但如果要凝結畫面,像海豚跳、瑪莉跳之類的照片,就會以快門先決的模式拍照

先設定好秒數,再讓相機自動判斷光圈值,這種場景,單眼比傻瓜的優點就在於對焦快速、可以設定快門,成功率基本很高...恩~~但有些時候真的不是相機的問題

(15s, f/10)

拍攝瀑布絲綢效果也是使用長秒數,看水量其實設定0.5s~5s其實也就差不多了,

上圖較長的時間是因為設的光圈過小,光線又不佳的情況下所設定

(10s, f/10)

煙火也是另一個需要慢快門的拍攝狀況,慢快門才能將煙火從發射到爆炸的過程整個表現出來

但通常會使用B快門才更能掌握快門開始到結束的時間,而網路上的煙火照更常見的則是PS疊圖,那又是另一個主題了

(APSC f5, 1/10s)

糊掉的照片就是不好的相片嗎?

相對於背景,模糊的主體更可以表現出舞蹈的動感,但如果主體背景一起糊?那乾脆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吧

(ISO3200, f/4, 1/8s)

最後講到ISO?說考慮其實還有點太高估

ISO只是個工具,幫助我們能拍得到照片工具而已,在條件允許下,我們能拍出越純淨的相片越好

但就是有些低光環境,有拍到總比拍不到好,這時就只能靠高ISO輔助

(f4, 1/10s, ISO1600)

像在博物館或是餐廳,禁止打閃光燈,也不方便用腳架,這時就不是考慮景深問題的時候了,

光圈調最大,ISO也設可接受程度的最高之後,還得期待快門是在安全快門內,才不會手震造成畫面晃動

這時就跟打靶的口訣一樣,站穩馬步(找個東西靠著更好),暫時停止呼吸,兩臂夾緊,半按對焦後,輕柔又緩慢地按下快門....恩,不用清槍了..解散..

所以拍攝過程中,眼睛從觀景窗看出去後,我考慮的順序是

以焦段安排前後景物大小->用光圈控制景深->看快門表現動靜->選擇使用的光圈/快門讓畫面過亮或過暗就得重新調整光圈或快門,如果不能調整就使用ISO或減光鏡等工具輔助

不過在按下快門之前,還有更多事情可以考慮....

----下集待續-----

arrow
arrow

    嘯蒼森二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