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四處遊玩,到處拍照,覺得美景就該要眾樂樂,決定放上網路讓鄉民們羨慕
想不到網路鄉民的回應卻是,太雜亂了,看不出重點,"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PS.與鄉民相對的概念,當你將忘了取下鏡頭蓋所拍的照片PO上網,也會按讚並留言說好美的就是親友團...感謝幫我照片按讚的所有親友們^^)
莊子曰"鄉民非你,安知你之樂"
的確,鄉民們沒在那個時間跟你一起經歷過同樣的畫面,當然感受不了你當時的風流
就像你跟朋友走在路上,朋友跟你說有美女,除非貴妃剛好出浴,否則你一定會先問"哪裡哪裡",確認是同一位美女後,你才會開始跟朋友討論"美不美","美在哪"這些事
在畫面中的元素越少,越簡單,越容易讓觀賞的人(以下統稱鄉民)注視到該元素,
鄉民們也就越快可以看到重點,並從這重點知道你要表達的故事、意境
我常看到照片問拍攝者,"你為什麼拍這張照片?""因為很美","美在哪邊?""不知道"
因此攝影的第一步驟,就像寫問答題一樣,要先知道題目問的是甚麼,自己想敘述的是甚麼,才能抓著這主題發揮,
一個能讓人清楚看出主題的畫面,就是所謂的畫面會說話,是不是好照片還牽扯到很多細節,但至少容易讓鄉民理解你所要表達的,這就是好照片的第一步
(上圖取自網路)
那去蕪存菁,化繁為簡究竟該減到怎樣的程度才叫做藝術?
大家常批判媒體斷章取義,標題殺人,那我們使用了濃縮再濃縮後的畫面會不會是見樹不見林?
攝影一方面是很紀實的,因為他是實際發生在鏡頭前的,才能被忠實記錄(先不考慮PS的修圖或是安排性的擺設攝影)
一方面又是很偏頗的,因為鏡頭的畫面是有限的,攝影師只給我們看到他想讓我們看的,其他的部分我們卻看不到,等於靠著一個畫面要我們想像一個事件
就像你給張從井底拍出去的相片,問鄉民天空是怎麼模樣?這不是把鄉民們當作青蛙了嗎?
記得5年前,剛開始拍照時,跟大多數人一樣
找網路上的漂亮照片,去相同的地點,模仿高手構圖,拍完後再看有無需要改進的
其次就是上攝影論壇看討論,尤其是Mobile01,酸民越多,越容易知道大眾口味,反正被酸的也不是我的照片XD,
只是網路論壇的文章真的恆河摸沙,要先懂得分辨沙與寶石的區別,才能偶爾撿到寶,如果觀念被帶歪,一直對著狗描,永遠也畫不出老虎來
最快的還是買書,從剛開始的"xxx要怎麼拍","拍xxx50招","攝影聖地大全"之類的買了不少,也是有點技術面的提升,至少知道了快門光圈....
真正幫助最大的,還是大約三年前買了這本攝影師之眼開始,本篇(到目前為止都只是前言XD)二大章節:"取景"有半數是從M01吸收,另外半數與"構圖"絕大多數都是從這本書得出的心得
但再怎麼寫,也不可能比書完整比書好,否則書怎麼賣錢,真的有興趣的還是看書,這只就我相片為例,說明我拍照時的想法
拍照無對錯,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文學上有個論點"作者已死",意即不用管作者的想法,只管你的看法
重點在於,你能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有沒正確的實現這想法,並以這看法得到共鳴
得不到共鳴的有兩種可能,你的想法太前衛了,這時代沒人懂得欣賞,另個可能就是你的想法太獨特了,PO給親友團看就好,他們會按讚的(再次感謝按我讚的親友們!!)
這是兩張最後成品圖,以這兩張分別裁切做為取景討論
(原圖為APSC 300mm在稍微中央裁切,實際距離相當遙遠,但暫時先不考慮這因素,假設都能拍的到)
攝影是減法藝術,就像拍人像拍全身照一樣,只留企鵝本身,
絕對不能說這張照片失敗,至少主體很明顯,一看就是在拍企鵝,(先不考量畫素,假設畫質不是問題)
這張照片除了企鵝本身外,加入了腳印,增加了一些活潑性
而且除了主體外,周邊細節都可以告訴我們一些資訊,地下的影子很長,拍攝時間可能是清晨或黃昏,地下沙土可以告訴我們可能沙地鬆軟
這張多了海水,可以看出他是離開了海水,因此可以認定企鵝是黃昏要回巢,
切的位置好像將企鵝稍偏左下,但左上沒相對應的事物,略嫌單調
這張照片是拍攝時的原圖,增加了灌木前景,使主體產生距離感,表現出我離企鵝的位置還有他們的巢穴是隱藏在灌木林下的,雙方是有關聯性的
但與最後的成品相比,我將最外緣裁掉
因為做為前景的矮灌占的比率過大,最深色沙土上的腳印不夠明顯,所以我僅保留中右約90%的部分。
這則是再增加了海中的海帶(好厚實,拿來吃一定好好吃喔XD),做為對照物,可以看出可能是企鵝與海帶的大小對照,再加上海波浪~~(要唱歌了嗎?)與氣泡在地球上不太會變化尺寸的物體,我們就知道了企鵝的size,
而這張跟原圖相比,企鵝在這張圖中的比例(相較與海帶)還要明顯,也不能說不好~~不過要放多少陪襯物,或是海帶主體用企鵝陪襯都有可能,雖然我"現在"覺得這張可能還好點,但是當時的直覺就是那樣,能不改還是不改
所以要放入那些資訊,除了可以讓鄉民了解你要比達的主體外,還有甚麼讓人判斷主體資訊的更多環境訊息?
如果常看戰地新聞,戰地攝影師的圖片裡面都可以表達出許多深層的細節,那是我所希望達成的目標,對我而言,減法是基本,加法才是我現在的挑戰。
通常起手式還是會有張遠照,讓畫面中塞滿梅花,可以表現出漫天遍野都是梅花的景色,讓人完全不知道其實這邊就剩兩棵梅樹...
但背景有點雜,左下是綠色,右上又是深色,如果能在單純點會更好
同一母枝分支,可算關連性,如果下方的花朵(也是關連性物體),能夠全入鏡會好點
上方背景跟上方花朵顏色太接近,已混雜在一起,影響到視覺對主體的判斷,
顏色可能是在大太陽下拍的,有點艷爆了..個人不愛...
總之是張失敗的照片
右下角兩朵花蕊被裁掉,又沒裁乾淨,同一株上,或可保留
左上角的花朵也是相同,相對遙望,或許構圖上可以表現,但也是不完整
不過後面的散景位置還不錯,沒混到主體,做為背景恰好
整體而言,也是失敗
主題明顯,景深也不錯,有花朵,有花蕊,有含苞,
最下方還有個關連的枝葉被裁到了,而上方還有些空間,可以在稍為考慮往下一點(網路上很多人為求畫面乾淨好看,這時可能會把下面背裁到的樹枝"剪"掉,不可取阿!!自然才是最美的)
雖然沒有光線,但總體對我而言,還算可以接受,也是這系列裡面唯一可以看的照片
有光線,梅花有含苞,有綻放,對角線構圖,背景也還不錯,但是沒對焦成功,只能歸類為超級失敗
其實這系列梅花圖,已經是花期尾聲,沒甚麼太滿意照片,不過為了這篇文章,還是拿出來當反例了
所以綜上所述,我希望除了主體外的周邊都應該是跟主體相關並提供給我們相關細節的,因此應該儘量避免暗到全黑或是曝到死白的畫面,因為他們沒辦法告訴我們任何故事
這張照片看起來有一半的畫面是黑的,但因為構圖角度沒辦法改變,而日照金山足夠吸引我,又有山峰的層次感,黑色部位仔細看仍略有一些些細節,所以我還是保留這張照片
然後在畫面的呈現上,怎麼安排所有元素的位置跟比例,這是構圖,既是所有人在意,也是所有人爭議,
如果100個經濟學家有101種意見,那100個拍照的人,應該就有個200種想法,每個人拿起自己的一張照片還可以說出不只一種構圖呢,
不過再回到總綱,攝影師之眼有著構圖的概念,我也不敢說我的構圖多完美,只能說還差的遠,因此就只舉四種網路公認也是最常用構圖來做為例子就好
二分法構圖,上下各半,通常用在海景、天空....可表現出平靜、安詳的概念
三分法構圖,可以是3個1/3,也可以是天空1/3,地景2/3或天空2/3,地景1/3,主要看哪個區域更為有趣或吸引人
井字構圖,基本上被鄉民們說的最多,泛用性也最廣的構圖,
就是將畫面切成九宮格,主體就放在四個點上,一方面也可以有個方向性,如上圖看向左邊,下圖猴子面對右邊的雲海(這猴子觀海就是這種大小,沒其他角度可以去了),
或是框式構圖,雖說畫面已然有邊際,但如果在畫面內能有個框將景物圍起,更容易讓視覺鎖定該物品,
構圖除了要讓觀看者更容易看見主題外,也是肩負著平衡畫面的重責大任
由於攝影不過百年歷史,很多攝影的理念都是從繪畫當中學來的,所以多看繪畫有助於我們的基本構圖
但說真的,拍攝時真的得依照所謂的構圖公式來拍照嗎?短暫的拍照時間哪管得了那麼多東西,還要一項一項check,又不是做SOP標準作業流程
沒錯,如果攝影真的有公式,如果拍照模式總是一成不變,照片看久了也會膩,
基本構圖只是在剛開始拍攝時,幫助你安排畫面重心,畢竟這是人家從繪畫概念下歸納出來的,當你拍久了,自然融進你的理念中,就不再需要這些限制你的條條款款了
我目前的構圖,就是著重在平衡,視覺上,近大遠小,上輕下重,左右平衡,這樣就可以讓觀看者看圖的時候比較舒服
讓我們回到首張封面相片
當時在拍攝的時候,就已經看到花朵飄落在細緻、毫無瑕疵、潔白到近乎完美的白灘上,只有螃蟹的足跡與透氣孔
就已經想到要把這做成封面,但文字特性是左到右,因此回來後製翻轉後加上文字,剛好讓整個畫面平衡
而構圖完成後,就是注意畫面內的水平性,
有海平面當然對照海平面最準,有建築,則要注意畫面左右邊緣原本的垂直線會向中間偏,所以儘量抓畫面中間的部位的垂直線就是個最安全的做法
如果上篇是技術篇,本篇就是美感篇,那所以就結束了嗎?看到標題大家也應該都知道還有下集
那就請繼續等待最終篇--境界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