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研發人員與工廠端,
時常聽見業務說我們要創新,我們要生產新產品提供給客戶
也常聽到老闆說我們要新產品,新行業,要創造藍海

但新產品就是創新?創新就真的是藍海?
公司這麼賺錢還需要創新?公司虧成這樣不創新不行?
百年老店、原汁原味就不能創新?

以我的想法而言
講創新太沉重,世界沒幾個愛迪生,而且發明電燈的還真的不是他,他也只不過做了改良
以99%的作業而言,講改善可能會更恰當,
就算是專利的申請與審查
也有發明、新型(改良)、新式樣(外觀)的區分
簡單來說
第一個把東西放到網路賣的人叫發明
ebay, yahoo把網拍平台做得更好或是阿里巴巴把平台用在B2B叫新型
我啥都不會,只是把網拍產品拍得更好看,用更美的model來展示就叫新式樣

用管理角度來說,發明是前所未見,理所當然可以稱為創新,
只是既然是前所未見,對企業而言,優先要考慮的是市場在哪?有沒有市場?怎麼創造市場?
由研發人員,由工廠開發新產品速度當然快
鳳梨排骨是紅海,那鳳梨肥油總沒人做過了吧,只是有人願意吃嗎?

所以由工廠提給客戶的新產品,客戶總是沒有回應
客戶送給工廠的新提案,價格總是太低
當然大家都會說業務整合客戶的需求,送給工廠去開發,在提供客戶滿意的服務是最完美
只是最花時間,最難有立即的成果

如果只是改良、改進,那可簡單多了
很多公司仿照豐田管理都會有員工改善提案,大從生產線重新配置,小到節省紙張水電,
只要是效率有提升的,成本有減少的,通通都是改善
讓員工從改善做起,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創新自然更有可能發生。

而大部分公司、業務所指的新產品、新行業,有多少是真正的新產品?
只是本公司所沒有的就叫新產品?還是客戶拿別的地方拿來的樣品就是新產品呢?
如果是市場上已經有的產品,公司在跳下去生產,雖然對公司而言是新產品,但只是跳入了另一個紅海
可能聽說"某某公司賺很多",但他們生產久了,有獨特技巧,有先行者優勢,甚至財務折舊都比你有利
跟隨者一跳下來,不先繳個學費怎麼能跟老工廠競爭?

在創新這塊一向不是台灣廠商的長處
基礎研究不足,長期投資缺乏,代工已成慣性
但也非完全靠創新才能獲利
平板電腦是蘋果發明的嗎?搜尋引擎是Google發明的嗎?阿里巴巴是第一個交易網站嗎?
連世界大藥廠都必須併購獨立小公司來取得新藥了,何況是"要先講求不傷身體,不講藥效"的台灣
這些世界級公司大都是找到了市場可以接受的模式,然後在100個發現這模式的競爭者裡表現的最好,
對企業而言,創新不是重點,獲利才是重點,
隨時注意世界裡創新的想法,改良,找出市場價值,最快上市,獲利
對大部分的台灣廠商而言,可能比較實際。

中小企業的管理還是圍繞在產銷人發財,PDCA更加實際
很多時候,管理書籍玩的是文字遊戲
管理"時尚"隨時在變,從平衡計分卡、藍海、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練等等等
管理大師們總必須有新語言讓新書可以賣,讓管理顧問有新的演講題目
但跨國企業用的複雜管理工具不一定適合小工廠,
文字遊戲反讓基層員工無法掌握重點,白白浪費了公司主管一番改善的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嘯蒼森二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